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问答大全 > 【真实点评】小米上市一周年,为何股价近乎腰斩,是什么原因让它跌跌不休?

【真实点评】小米上市一周年,为何股价近乎腰斩,是什么原因让它跌跌不休?

浏览: 2485次 游客 -
最佳回答
热心网友
2021-2-9
最佳回答

【真实点评】小米上市一周年,为何股价近乎腰斩,是什么原因让它跌跌不休?

“(小米)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!”2018年7月9日,小米集团在港交所正式挂牌,雷军说出了这番意气风发的承诺。

然而时隔一年后,当我们再回头看看小米的股票,却不禁让人泛起了阵阵尴尬癌。

2018年7月9日,小米上市发行价每股17港元,市值约479亿美元;2019年7月14日,小米股票收盘价为9.44港币,总市值约286.8亿美元。相较于上市首日,小米股价下跌了44.4%,近乎腰斩——曾经翻一倍目标,现在需要翻四倍才能完成。

在小米的招股书上,小米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以手机、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。雷军路演时认为小米的估值应是苹果x腾讯的市值,也就是至少千亿起步。不过,香港资本市场还是将小米的估值定在了543亿美元区间。只是,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,小米现在被腰斩的市值可能也超出了各大券商的想象力。

不过吊诡的是,纵观雷军与小米8年来的发展足迹,可以见到其实小米什么也没做错,甚至业务规模还算得上是大踏步前进。那么,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,导致小米的股票“跌跌不休”呢?

新物种模式不被认可

从小米的财报来看,它的业绩一直在增长。据小米集团在2019年5月份发布的Q1季度财报显示,小米总收入为438亿元,同比增长27.2%,净利润21亿元,同比增长22.4%,不论是增速还是净利润,其实均高于市场预期。

另一方面,小米在2010年刚成立的时候,估值仅为2.5亿美元,到了2014年,估值就达到了450亿美元,截止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资显示,小米的估值在短短7年间,翻了近200倍。

如此业绩,不可谓不令人敬佩以及生畏。然而,资本市场就是这么让人难以捉摸。

也许,问题就出在小米对自己的定义——“以手机、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”。筐是很大,但问题是,里面装的东西一目了然,很难称得上是有新意。资本是看长期发展潜力的,一看这个情况,对其估值自然有了新的看法。

以小米财报结构来分析,小米2019年Q1季度总营收为438亿元,其中,智能手机业务收入270.08亿元,占比为61.7%;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120.43亿元,占27.5%;互联网服务收入为42.57亿元,占9.7%。

小米手机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营收,换句话说,投资者依然认为小米是一家以硬件为基础的“消费电子公司”,而不是小米自认为的互联网公司。互联网公司的边际成本极低,盈利空间远大,而消费电子公司一向估值有限,毕竟它的制造成本放在那里。

此外,雷军曾在小米6X发布会上公开表示“(小米)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,永远不会超过 5%”。根据小米Pre-IPO融资资料显示,2016年,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低于2.8%,而2017年,小米的总体利润大概为75.82亿元(包括互联网营收),总利润率也仅有6%不到。也就是说,小米不是不想追求高利润率,而是做到5%的利润率几乎已经是小米的极限。

依靠手机在资本市场讲故事的小米虽然营收节节攀升,但是放大到整个行业来看,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。

内焦外困的手机业务

据IDC发布的数据称,2018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较2017年下降4.1%。而2019年Q1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仅为3.108亿部,这已经是手机市场出货量连续第六个季度下滑。

此外,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,2019年Q1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是整个国产手机厂商中跌幅最大的,出货量仅为1050万部,同比下滑了13%,市场份额下跌到了11.9%。

唯一可以依靠的手机产品不但份额在下跌,而因为下跌所引发的焦虑又造成了产品规划上的混乱,就像当年那个猛开演唱会的魅族,期待用机海战术掩饰自己在战略上的退却。

2018年Q1,小米只发布了小米MIX 2S和红米 Note 5两款产品,而在2019年Q1,小米连续推出了小米9、小米9 SE、红米 Note 7、红米 Note7 Pro以及红米 7不下5款产品。

在半个月前,当小米发布面向年轻群体的小米CC时,更是喊出了“710处理器足够日常使用”——要知道,当年可是小米开行业先河,率先将旗舰机价位拉至1999价位的,现在却又打出了“够用”的旗号。看来,“屠龙勇士成为恶龙”老故事在小米身上又会再上演一次了。

当然,这一切也不能都怨小米失去了初心。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手机市场日趋饱和,小米不可能永远保持那种后来者的无畏状态,当已经在扮演者行业守成者角色的小米,面对性价比路线被友商竞相封堵之际,只能被逼着去争夺其他厂商所擅长的手机细分市场。

这很像微博CEO王高飞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总结:“互联网上半场是各做各的,下半场就是你做我的,我做你的,然后等到发现适合自己的,再形成新的平衡。”

小米正处于这个微妙的平衡形成之前。综合来看,投资者认为小米是一家依托于手机、IoT设备的传统硬件公司,但小米又不想单纯的被硬件束缚住,只是在手机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的时候,随着公司层面进退维谷的焦虑感日益弥散,表现在股价上就是跌跌不休。

IoT如何协同,小米还没想好

“硬件导流、互联网赚钱”是小米生态的基础,除了手机做支撑以外,另一大驱动引擎就是IoT硬件。在今年的小米年会上,雷军宣布启动“双引擎战略”,AIoT+手机将会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,公司将在这个方向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。

从行业来看,多数手机厂商也已经开始着手布局IoT领域,只是步调没有小米这般迅捷。比如去年9月,vivo就推出了IoT中控系统Jovi物联;紧接着,华为又在深圳发布了AIoT生态战略。

IoT是接下来的风口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事实。

由于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IoT领域,小米的IoT成果也是众多手机厂商中最亮眼的。根据小米财报,截止2019年3月31日,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(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计算机)数已达1.71亿件,环比增长13.7%,同比增长70.0%。

但是在亮眼的数据背后,有两个问题却是小米自己也无法回避且要尽快给出答案的。

首先就是小米在IoT领域采取的“造链”运动,通俗来讲就是小米联合另外一家擅长某一产品的厂商推出符合小米IoT标准的产品。

“造链”在短时间内成果斐然,这很像中国古代的分封制,充分放权,让下面的诸侯王进行打理,在快速推进业务的同时,却也给未来埋下了权力互搏的隐患。

去年9月25日,小米生态链公司云米科技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。从财报来看,云米已经实现了盈利,但是从营收结构来看,其半数以上都是来自于小米平台。 为了实现突破,云米逐渐开始拓展新的业务,包括净水器、冰箱、扫地机器人等与米家产品线形成直接竞争冲突的产品,在初期,自然都会风平浪静,可是如果云米的产品开始逼近小米了呢?

此外,作为小米的“三驾马车”之一,互联网营收虽然仅有42.6亿元,只占总营收的10%,但毛利率却高达45%。这正体现了小米“硬件导流、互联网赚钱”的原始设定逻辑。

然而,互联网的生意并不是可以无限制扩张的,目前小米互联网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和游戏发行,目前已经接近天花板。换句话说,小米目前的互联网收入过于依赖手机这一单一流量载体,其它IoT产品并没有实现同频共振的效果。

就目前来看,小米最大的困难就是守住逐步下滑的手机业务,并且将手机与众多IoT设备联动起来,形成一个商业护城河,再通过互联网业务实现营收增长。而不是按照现在的逻辑仅给投资者画饼,却在业务形态上陷入胶着,长此以往,反应至股价,只能是狂跌不止。

深入阅读:小米上市一周年,为何股价近乎腰斩,是什么原因让它跌跌不休?